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app2();

read2();邮差进村的时候,  甘哲正和孩子们在地里抓甲虫,乡人在田头上下晾脚,乐呵呵的望着他们,  来送饭送水的妇人见了多喊上一句:“别被蛰到了!”

男孩抓到模样奇怪的小虫,故意往女孩那边凑,想吓她们一跳。女孩抓过来丢在地上,  狠狠碾死,  捡起石头追着他们打。

邮差拉着骡子吁吁地喊:“别跑,别撞坏了。”

望见骡子背的两串邮包,  孩子们将恩怨抛到脑后,跑上村道围住他:“是谁家的东西?有我家的吗?”

邮差一一问过他们家中大人的名字,  遗憾宣布,  没有他们的邮包。孩子们失望哀叫,  眼巴巴地跟在骡子后面,  想看看到底是哪家,又从外地商人那里订了什么好吃好玩的东西。

去村口流官那里卸了一半货,年轻官员们忙着拆家书,等了半天也不见他们拆包裹。孩子们只好离开,见骡子往村塾与养殖场那个方向去,  他们又兴奋起来:若是老师们买的东西,  或许能给他们摸一摸,  若是零嘴,  或许他们还能分上一口。

然而天气热,  哪怕北面已经凉了下来,考虑到淮州的气候,没人会在这时寄吃食。看着孩子们眼巴巴的目光,汪栋笑道:“有好东西。”

甘哲抢先跑去在讲台边占了个位置,  看着汪栋裁开包裹,从层层油纸里取出一叠……试卷?

“这是分校的升级考试题,回头挑个时间你们来试试,”孩子们发出长长的嘘声,面如土色,汪栋不以为意,将试卷小心收好,笑道:“这卷子可是保密文件,每次考完都要保存至少三个月,一直到考试成绩公布、公示期过去才会收入榆宁藏书馆,对外公开。外面想要原题,除非到藏书馆去抄,不然就只能花高价与学生买。”

孩子们仍然撇嘴不喜,汪栋又取来报纸,解开细麻绳快速浏览了一遍标题,高兴道:“果然刊载了。”

甘哲踮脚去看报纸:“什么什么?”

汪栋取了一套报纸送给他,指给他看:“你的那篇作文,被榆宁日报选用了。”

孩子们惊呼:“真的可以?”

“不就是写村子里的事情吗,也可以上报纸?”

他们手上还带着泥土,围着甘哲在纸面上摁出好几个灰手印,甘哲就举到头顶躲他们,边跑边到处与人宣传:“我上报纸了!”

邮差识字,近水楼台读报便利,等孩子们都跑出去,他疑惑地问汪栋:“是啊,不就是写村里那些零零碎碎的事吗,有什么稀奇的。”

“因为是学生写的,”汪栋回答他,“是一个在半年前还衣不蔽体、食不果腹,因出身而不被本地乡民接纳,野生天养的孩子,亲眼见证了新政给村子和他自己家庭带来的变化。并且在半年后,他能用虽不优美但规整的文字、段落、长句,将这些变化与他的感受详细记录下来。”

汪栋翻回前面的版面,冯季出游归来,将他在沿海州县见到的风土人情汇编送回榆宁发表。宁州百姓有的连江都没见过,下雨天家门前汇成的那一条小溪流就是他们幻想海洋的所有素材,因此他们喜欢看地理版块,想知道大陆的尽头是什么样子,那里的人会怎么生活。

但大海毕竟太远了,他们可以想象,却无法真的感同身受。学生的作文就不同了,淮州虽远,但示范区的每一步改变,都是他们曾亲身经历过的。正是孩子朴实、稚嫩的文笔,勾起人们的回忆,能让他们发出与甘哲一样,笨拙却真挚的感叹:真好啊。

宁州牧喜欢听华丽的颂文,更喜欢听这样一声简单的夸赞。

女老师将报纸夹在腋下,到田头支起凉棚,妇人们带着手工活来蹭她的凉茶,顺便听她读上半个时辰报纸。听着甘哲的作文,她们不像从前那样议论甘哲母子的是非,而是笑说甘哲遇上贵人了,往后肯定能成材……自家孩子怎么不如他出息。

“别提我家那死崽子了,人家数学能考满分,他回回吃鸭蛋,怎么打也不开窍,就说自己学不会。”

旁边的邻居纳着鞋底,安慰道:“男孩成材晚,再大点就开窍了。”

母亲哼哼两声,大约心里也是这么想的,只是心气难平,又骂了一阵:“成天就知道散玩,还得姐姐妹妹一起上阵教他写作业,幸亏女娃懂事,不然我能折寿十年。”

“我家老幺学的就不行,被老师叫去好几次,”邻居说着,看了女老师一眼,略有些不满地嘟囔道,“要我说,她不想学就算了,逼着做什么。男娃要读书挣钱,她又不用,识几个字,能算些小账就够了呗。”

女老师认识她的每一个学生,她们口中的三个女孩都盘坐在母亲身边编竹篮。大些的姐姐不时偏头看一眼报纸,手上的活计自然就慢了,被她的亲妹妹拽了好几下。邻居家的幺女年纪最小,低头理着竹丝,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她神色虽然认真,但似乎并非专注于编筐这件事。她反复区分竹条的颜色,试图将它们按某种规律或者美感间错开,过会儿又盯住一只路过的小虫,被老师点名才从小世界里走出来,懵懵地抬起头。

女老师正与她的母亲说她是个很有灵气的姑娘,只是年纪小,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成绩一直不理想。

“很多学生都有这种情况,其实他们都是很聪明的孩子,只要及时引导就能解决。”

“男孩子坐不住,这个年纪淘一点正常,”邻居撇嘴道,“女孩这么大了还学什么什么都不会,说明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材料。”

“而且啊,我听府城的人说,女孩聪明没有用,就这么几年,不如男孩有后劲,”前面那位母亲说,“没听人说吗,大器晚成,咱们得等。”

说起育儿经,妇人们都积极起来,女老师冷漠地用一句话合上了她们的话匣子:“如果世人也愿意等女学生长大,不让她们退学嫁人生孩子,她们或许能大器早成。”

这便是村人不待见女老师的原因了,歪理一套一套的,妇人撇撇嘴,恰好太阳沉山后,不那么晒人了。她们收起针线,约着去河边洗衣服,继续她们没说够的话题。姐姐没读完报不愿走,她抱着半成的竹筐,于是妹妹也不能走。至于邻家的幺妹,仍在专注地排布竹条。

老师让她们把活都放下,将报纸递给姐姐,让她们挑文章轮流出声读一遍。姐姐挑了首页的榆宁官府工作纪要,用词遣句对她还是有些难度,读得磕磕绊绊。妹妹则将甘哲的作文重读了一遍,老师不吝啬对她们表扬,最后将报纸传到幺妹手里,让她选文章。

幺妹先看了看甘哲的作文,而后翻到后面,指着角落里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版块问老师:“这也是文章吗?”

那是冯季在正文后附的一首打油诗,刊登后便遭到大量批评与嘲讽,都说他附庸风雅。里面有些生字,她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遍,似是不满意,而后又读了两遍、三遍。


页面连接:http://www.doryang1.com/read_0_owybf/xfxwooxo.html

无名小说网 69中文网 第八区小说网

首页 目录 +惊喜 下一页

封神小说网百书楼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